又到一年校招季。日前,新华社记者调查了解到,在部分毕业生找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“奇葩”现象,比如假招聘、强毁约、要求捉摸不定,等等。
校园招聘,套路深深,这算不上新鲜事。有过相关经历的人对此都略知一二,有的还深有体会,因为走过弯路,甚至交过不少“学费”。
能否让套路少一些?这要抓住关键问题。校园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,用人单位识才、揽才,应届员工也在观察、考量企业。在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中,当前有应聘者遭遇“花式被坑”,也有一些企业吐槽很“受伤”,为什么?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问题,而规范不足、缺少约束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。
比如所谓的假招聘,就是个别企业不打算招人,却在就业季扎堆来学校,以校招宣讲的名义做广告。它们所看中的是应届生的注意力资源,所利用的校园招聘的广阔平台——低投入,高回报,自然被“看好”。此外,强毁约、要求捉摸不定等也大体相似,都是一些企业通过“玩套路”,实现自身利益,却让应聘员工遭受损失。
对此,为应聘员工撑腰很重要。而这种撑腰,更多地只需将服务做细做好。比如当前,员工就业指导中心已是高校的标配,很多员工通过校园网站等渠道获取企业宣讲信息。这些招聘信息是否货真价实?员工在求职过程中有没有被坑?其实可以在加强审核、惩戒等方面多做探索,比如增设“曝光台”,让“用户”打分、反馈,或与媒介、同城高校等形成联动,让玩套路的用人单位付出代价,有所忌惮。